THE LATEST INFORMATION
| 九天资讯 |
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有所下降,郊区常住人口比重有所提升。
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浦东、闵行、宝山、松江、嘉定的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排名前五,与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一致。而青浦取代杨浦,成为排名第六的人口大区。
十年间,嘉定和松江常住人口增速排在全市前两位,分别增长24.68%和20.68%。
此次普查中,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已超568万人,是全市第一人口大区,比十年前增长近64万人,占全市比重已达22.8%。
过去十年里,嘉定、松江、青浦、宝山、浦东、金山、闵行、奉贤、徐汇、长宁十个区常住人口增长;黄浦、普陀、杨浦、崇明、静安、虹口六个区常住人口下降。
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介绍,总体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减少,郊区常住人口增加的情况已经持续较长时间。自3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起,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开始持续减少。五人普、六人普和七人普公布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分别为42.24%、30.3%和26.87%。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普办、市统计局
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减少说明上海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6人,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人口密度比为7.68:1。而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人口密度比为9.11:1。
过去十年,上海市积极统筹推进人口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从第七次人口普查上海的分区数据来看,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上海人口分布更合理,空间结构更为优化,城乡发展更为均衡。
市人普办表示,从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总趋势。
(上观新闻)
如何看待不敢妄言,但有些信息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相比六普,过去10年来上海常住人口增加185万人,而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增加了150万人,显然,外来人口进入是上海人口增长的绝对主力。(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_统计公报_上海市统计局)
第二,上海中心城区的总和生育率,普遍在0.5-0.7左右,也显著低于各个郊区的0.9-1.1左右。显然,论生育增加人口的能力,郊区也超过了中心城区。(2019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__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第三,要生活就要居住,目前上海二手房交易市场中,500万以下的交易量依然占据7成以上。
而外来人口一般而言,因为没有深厚的本地交际圈和上海本土文化亲近感,且常常在家乡住惯了较大房子,因此在购房思路上,往往并不像土著居民那样执着于老市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外来人口购房往往会倾向于面积和年份,选择不太边缘的近郊,如“五个新城”、各地铁线底站附近等等。
第四,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要发展就必然要导入人口、产业、服务,扩大土地供给。
建设目标中提到了五个新城的人口目标(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一图详解《实施意见》),而上海2035规划中又明确了2500万的人口数量(重磅!《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发布!_上海图文_看看新闻),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有2487万——显然,未来发展中通过政策引导,人口的空间地理结构会发生变化。
上海在新城建设中,要求要聚焦“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头版 明确“五个新城”建设的目标)——显然,“新城”并不是朝着“睡城”的方向走的。
总的来说,未来郊区人口比例或许还会进一步增大。
郊区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可能是边缘,但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而言,又是枢纽、会客厅、战略支撑点。
超大城市的治理和发展模式至今仍在探索中,但无论如何,充分利用郊区土地,纾解中心城区稠密的人口,并联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可能是一种思路。
北京话题也邀请我了,直接复制粘贴回答
城镇化不等于人口全都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以前蜂拥去北上广,说明商机或高收入工作岗位比较少,集中在了少数一线城市,比如中国长期以来经济依赖对外贸易,所以机会多集中在沿海一线城市,现在蜂拥去北上广的人少了是好事,说明全国范围的机会和资源更多了,分布更广了。这是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正在得到缓解的好现象。未来的中国应该是在农村、小镇、内陆偏远地区都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和机会的,这是发达经济的状态,是发展趋势。
很多上海市区老城区基本近五年都完成了动迁,这些人自然都被发配到郊区去了。
按计划进行的很顺利。上海就是这么规划的
市区现在我已经很久不去了。周边有很多个副中心,都可以完成衣食住行,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去市中心。
去个市中心,堵的一比,没地方停车,能不去就不去。
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的人,来讲讲感受!
就用这张图来解读,说说个人感受。
上海总人口数持续在增长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而各区的人口增减是不能只看数量,而是要看人口密度的。
我就从上海统计局,统计年鉴上找一下各区的人口密度。
没找到七普的数据,估计要过段时间才放上去。还是用2019年的数据来解释,不影响结论。
在上表,人口密度最高的两个区是虹口区33816人/平方公里 黄浦区31808人/平方公里。
这两个区都在人口下降的区域范围里,虹口还是下降最多的。
和人口增加最多的嘉定比较一下:虹口的人口密度几乎是嘉定的10倍。
看了这个人口密度的数据,那这几个区人口减少就是能够接受的了,
除了崇明。
从各种政策来看,崇明是上海最特别的一个区,崇明居民对政策的抱怨是最多的。
举个经常遇到的抱怨情况:
崇明居民喜欢去其他城区工作,因为其他城区工作机会多,而且工资高。
这个看起来没啥问题吧,工作嘛,办理招工,缴纳社保公积金,都没什么障碍,都是上海户籍。
但是,到了孩子上学读书了,就出问题了。
按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规定,孩子上学是划分学区的。
划分学区的标准是:户口或房产,二选一。
户口和房产一致,那是优先权最高的。
崇明人这时就遇到麻烦了,大人在城区工作,孩子要回崇明去读书。
除非在城区购买了房子。
还不如外地人。
外地人办居住证,凭居住证也可以在本学区读书。
这事,新闻报道过,各级政府也关注过,真心没法解决。
给的建议就是:在城区购房。
那些家里有点钱的崇明人就在城区买房咯,为了孩子读书,这钱必须花的。
我觉得这个因素,也算是崇明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
单独看各个区人口的增减没啥意义。
结合这几十年上海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变化,多种因素来看。
这应该是上海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人口分布逐步趋于平均。